在儿时乡下老家,有农家豆皮过大年的说法。这不仅仅是因为豆皮是家乡的传统美食,更是因为它承载了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和祝福。在那个团圆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豆皮,用来招待亲朋好友。
豆皮也称绿豆皮,它是用绿豆作为主要配料,与豌豆和大米磨浆烙贴切条而成。工序复杂,口感筋道,营养丰富,储藏方便,备受大家的喜爱。
一到冬腊月,母亲都会把拓豆皮当成一件大事来做,前一天就把绿豆、豌豆、大米用冷水浸泡,以确保其质地柔软。第二天,把泡好的豌豆剥去皮剔去虫眼,绿豆除去浮在水面的空壳皮,然后把它们全部装到一个大桶内,拿到附近的面粉店磨成浆。我们赶到时,等着磨浆的队伍已经排到店门外了。母亲便会叮嘱我在队伍里排着,她则是估摸时间差不多再来,说完她就回家忙去了。
磨好后的豆浆散发出淡淡的豆腥味。到家后,母亲把锅洗净,点燃灶火,然后放入细木条,接着左手舀一勺黏稠的混合浆,往锅里一倒,右手拿一个巴掌大的河蚌壳,用它光滑的背面将锅底的混合浆往上赶,顺时针划出一个大大的圆。灶火必须保持微小火,让混合浆水分逐渐蒸发,在此过程中,水汽不断冒出,豆香愈来愈浓。当豆皮达到理想的干燥程度时,便可出锅了,出锅的热豆皮一般摊放在竹席上待凉。那一个又一个圆圆的豆皮,挨着并排在竹席上,就像竹席上盛开出的花。
有时候火候急了,豆皮发出焦味;有时候操之过急,豆皮在锅里散了不成形,母亲就会把它们单独放在一旁。豆皮一个接一个出锅,先拓好的豆皮冷了就得腾出位置,这时,我就拿着砧板和刀,把豆皮从外往内卷成一筒,切成均匀的丝条,而后拿去通风的地方进行晾晒。
等这些事情做完就可以吃上新鲜豆皮。把那些零散的豆皮切成方块,锅里起油,放入姜丝,豆皮炒得差不多的时候,放入盐和大蒜,继续翻炒,热气腾腾的豆皮就可以出锅了。炒好的豆皮,散发出一股纯正的豆香味,爽滑而松散。
忙活了一天,以为可以去玩了,母亲又吩咐我,拿那些卷好的豆皮,分别送些给隔壁的张大妈、李大爷还有王大婶。我一听就不乐意了,我的手指头因剥豌豆皮还疼着呢,又忙着卷豆皮切豆皮,腿脚都是酸的,拓豆皮的过程费时费力,干嘛要白白送给他们吃。母亲笑着说:“傻丫头,你婶婶家子女多,个个都是长身体的时候,咱家只是给了一碗豆皮,你再瞧瞧隔壁王奶奶、李叔叔家,不都经常相互帮衬着嘛……”听完母亲说的话,我似懂非懂,只知道,每次去张大妈家,只要有零食,她就会给我一把。我想,分享美食也是拉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
晾晒干的豆皮,放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想吃的时候,抓一把,切上一点腊肉,在锅里慢炖上。豆皮会充分吸收腊肉的油脂,而腊肉则增添了豆皮的鲜美,变得更加香滑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如今在隆冬腊月的乡下老家,每当这个时节来临,大家都会忙碌起来拓豆皮。当我闻到那股熟悉的豆香和腊肉的混合香气,便会想起那些与家人朋友一起分享美食的日子,那些欢声笑语和温暖的回忆。这就是生活,也是我们内心的故乡。
(作者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孝感市作家协会会员)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nanzhongtai.com/bbzyzl/9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