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白斑治疗 >> 脸部白斑治疗 >> 正文 >> 正文

乡村讲堂0517

来源:白斑治疗 时间:2022-8-4
刘军连出诊时间 http://m.39.net/news/a_9076552.html

我想边看文字边听节目

可以啊,你点上方音频就可以听节目啦

五月份天气转暖,全国各地的气温、水温明显升高,而且这一时期天气多变、晴雨交织,养殖水体中各种病原微生物滋生繁衍加快,容易造成养殖池塘水质恶化和一些水生动物疾病频发,养殖生产者如果处置不当,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那么五月份水产养殖容易发生哪些病害呢?又应该如何防控呢?下面我们请农业农村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推广研究员王立新老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主讲嘉宾

农业农村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推广研究员王立新老师

乡村讲堂

五月份需要重点   

那么对于鱼类的病毒性疾病有什么特点,可以采取什么措施进行防控呢?

鱼类的病毒性疾病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是具有水温依赖性,水温也通常作为人们诊断病毒性疾病的重要依据;二是鱼类患病初期死亡率少,然后短期内死亡率暴增;三是多品种池塘只出现一种养殖鱼类的大量死亡;四是通常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如草鱼出血病口腔充血,斑点叉尾鮰病毒病腹部膨大、眼球突出,鲫鳃出血症和鳃部出血等。当然,患病毒病的鱼类如果并发或继发感染寄生虫病、细菌病后,患病的鱼类临床症状就会表现为多样性。

对于大多数鱼类的病毒性疾病现今人们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现比较成熟的仅有草鱼出血病疫苗。因此,对于鱼类的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苗种引进时的检疫,加强生产管理等措施进行防控。

对于鱼类病毒性疾病主要在于防。王老师,接下来请您继续介绍五月份需要重点防控的其他鱼类疾病。

7、细菌性肠炎病

细菌性肠炎病是我国水产养殖最常见多发的鱼类疾病。由肠型嗜水气单胞菌及肠鼠气单胞菌等感染引起暴发性疾病。是草鱼、青鱼的高发病,从鱼种至成鱼都可受害,鲤、鳙也有少量发生。水温18℃以上开始流行,死亡率高,25℃~30℃是流行高峰期,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并发称为“老三病”。在水质恶化,溶氧低,饲料变质或腐败,摄取含细菌的不洁食物,吃食不匀等都可引起鱼体抵抗力下降,继发感染,是养殖鱼类中危害较严重的疾病之一。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需重点防控。

8、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

该病病原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危害鲫、团头鲂、鲢、鳙等多种淡水鱼类,鱼发病时具有病程较急、死亡率高等特点,特别是水温持续在28℃以上、高温季节后水温仍保持在25℃以上时发病率高,该病可通过病鱼和被病菌污染的饵料、用具以及水源等途径传播,鸟类捕食病鱼也可造成疾病在不同养殖池间传播。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均需重点防控。

9、小瓜虫病

该病病原为多子小瓜虫,是一类体型比较大的纤毛虫。症状为病鱼体表和鳃瓣上布满白色点状的虫体和胞囊,肉眼可见,故又叫白点病。此病多在初冬、春末发生,各种淡水鱼均可受其危害。适宜的发病水温为15~25℃,尤其在缺乏光照、低温、缺乏活饵的情况下易流行,是危害最严重的疾病,苗种期间感染率极高,尤其在鱼种下池初期体质未恢复或因管理不当鱼体质较差时感染率极高。如环境条件适于此病,几天内可使鱼全死亡。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均需重点防控。

10、车轮虫病

该病是由大量、多种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的皮肤或鳃部引起的疾病,引发该病的病原大约有10几种。适宜发病水温20~28℃。临床症状主要是“白头白嘴”或“跑马”(沿池塘环游不止)等,是我国养鱼生产中比较流行和危害较大的一种寄生虫病,全国各地的养鱼区均有发生,特别是在养殖密集的鱼池,连续阴雨天气尤其容易引起暴发。

接下来,请王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下五月份我国水产养殖的虾类疾病。

五月份我国水产养殖的虾类疾病主要有:白斑综合征、虾虹彩病毒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和虾肝肠胞虫病。

首先我来介绍第一种甲壳类疾病-对虾白斑综合征:

对虾白斑综合征通常被称对虾白斑病,是由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复合体引发的一种综合性病症,是对我国水产养殖危害最严重的水生动物疫病,这个病从九十年代初期传入我国,几乎造成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彻底毁灭。该病病程急。对虾发病后,一般是停止摄食,行动迟钝,体弱,弹跳无力,漫游于水面或伏在池底不动,很快就死亡。水温在20~30℃时流行,经口感染是养殖对虾中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和传播的主要途径,该病毒也可经对虾的卵进行垂直传播。

对虾白斑综合征只是危害对虾吗?

该病不仅危害对虾养殖,近些年也成为我国淡水养殖小龙虾的主要危害。因此,除沿海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外,湖北、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的克氏原螯虾主养区也需要加强对该病的防控。

2、虾虹彩病毒病:

病原为十足目虹彩病毒1。该病毒可侵染虾的造血组织,以及肝胰腺、鳃丝和附肢等组织中的血细胞。虾染病后会逐渐停止摄食,活力下降,感染后期可以见到对虾空肠胃、肝胰腺萎缩、外壳变软等现象。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克氏原螯虾等,该病在对虾体长4~7厘米时最易被感染,水温在16~32℃时流行,可通过粪便、同类相残等途径水平传播,带病毒苗种流通是该病快速传播的重要原因。

3、急性肝胰腺坏死病

该病是以对虾肝胰腺坏死进而引发对虾突发性偷死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俗称“偷死病”,是近年来影响对虾养殖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对虾发病后体色发白,虾壳变软,活力减弱,行动迟缓;肝胰腺颜色暗淡苍白或糜烂发红,部分对虾的肝胰腺明显萎缩或者异常肥大,发生坏死,空肠空胃。

该病主要危害对象为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和中国对虾等,目前我国主要海水养殖虾类地区均有该病流行,具有传播广、致病性强、死亡率高等特点,死亡主要发生在放苗30~35天以内,常为急性死亡,死亡率高达%。沿海各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4、虾肝肠胞虫病

病原为虾肝肠胞虫,虾肝肠胞虫主要寄生于对虾肝胰腺,不仅影响对虾的正常生长,还易引发细菌的二次感染。感染该病的对虾表现摄食正常,但体色、胃、肠均明显异常,体色发白、肠道吸收功能下降。该病在早前难以发现,往往在养殖30~45天以上才发现生长缓慢,不长个的现象,造成饲料无端的损耗,给养殖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虾肝肠胞虫病的感染途径较广,可通过受精卵和虾苗垂直传播,也可以通过污染的养殖水体水平传播。

王老师,五月份水产养殖需要   在水产动物养殖的过程中,对病害要坚持以防为主。渔药的使用,要针对不同的养殖品种、不同的规格、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如水温、pH值、溶解氧、盐度等)使用不同的药物。

觉得不错,请点赞!

直接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nanzhongtai.com/lbbbzl/78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