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孩子的视力却越来越差?孩子视力差是近视还是弱视?孩子弱视有希望恢复吗?随着儿童弱视患病率日益增加,很多妈妈担心自己的宝宝是不是弱视。下面我们就做些简单的介绍。
弱视与近视有不同弱视是一种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正常,眼科检查未见与视力减退相对应的眼球器质性改变。这里的矫正视力是指屈光不正矫正后视力,俗话说的戴眼镜视力。
弱视与近视的区别,在于通过精确验光后,矫正视力能达到正常者为近视,如不能矫正到正常者,则为弱视。
弱视与近视不是同一概念。近视眼是由于眼调节肌睫状肌过度紧张或遗传等原因造成眼轴变长引起的,看远不清楚,戴镜后矫正视力多可恢复正常,近视就是一种屈光不正。而弱视是一种视功能发育迟缓、紊乱,常伴有斜视、高度屈光不正,戴镜视力也无法矫正到正常的眼病。
弱视和生理性近视对儿童视功能的危害是不同的。因为近视仅仅是视远时视力下降,无视功能损害或仅有轻微损害,大多数视力矫正不受年龄限制;而弱视患儿不仅视力低下,不能矫正,可能无双眼单视功能,无立体视,今后不能胜任驾驶、测绘及精细性工作,不仅影响工作前途,而且直接影响到人口素质。
为什么宝宝会弱视弱视的病因,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斜视性弱视
一眼为斜视时,引起异常的双眼相互作用,斜视眼受到抑制,导致视力下降。这种弱视是斜视的后果,是功能性的,因而是可逆的。但偶有少数原发性者即使在积极治疗下视功能改善也不显著。
2.屈光参差性弱视
双眼屈光度不等,致使双眼物象不易或不能融合为一,度数较高的眼日久逐渐发生弱视。这类弱视也是功能性的,因而是可逆的。
3.屈光不正性弱视
多为双侧性,发生在没有戴过矫正眼镜的高度屈光不正者。由于视物模糊形成形觉剥夺,远视、近视、散光都可以造成弱视,但多见于远视屈光不正。这种弱视因双眼视力相差不多,没有双眼物像融合障碍,故不引起黄斑部功能
抑制,所以配戴合适的矫正眼镜后,视力能逐渐提高,无需特殊治疗,但为时较长。
4.形觉剥夺性弱视
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婴幼儿期)由于屈光间质浑浊(角膜白斑、白内障),或完全性上睑下垂,或上睑下垂而遮挡瞳孔,致使光线剌激不能充分进入眼球,剥夺了黄斑部接受正常光刺激的机会,产生功能性障碍而发生弱视。
5.先天性弱视
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由于在出生时,视网膜等处发生了小的出血病灶,而影响了视功能的正常发育。
从表面上看,以上5种均是弱视,但在发病机理方面有本质区别。屈光不正性弱视眼由于进入双眼的光刺激是等同的,双眼黄斑部都参与视功能的发生、发展过程,所以预后较好。斜视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受多种因素影响预后差别很大。形觉剥夺性弱视是在婴幼儿期视功能尚未发育到完善或成熟阶段,视网膜未能得到足够的光刺激而未能充分参与视功能的发育过程,造成弱视,这种弱视不仅视力低下,且预后也差。单眼视力障碍造成的后果较双眼者更为严重。所以由于眼病而遮盖婴幼儿眼睛时应特别慎重,以免形成剥夺性弱视,尤其6个月以内的患儿。
知道了弱视原因,怎样才能早发现呢?弱视在视觉发育期间均可发生,2岁以下的宝宝如婴儿,要观察有无追光,能不能注视和追随玩具,妈妈可以用颜色鲜艳、新颖的玩具吸引婴儿注意,在日常的玩耍逗乐中,如果发现不同于其他同龄宝宝的表现,医院检查。稍大的宝宝要观察有无视物很近、眯眼、歪头或看电视距离很近等异常情况。
宝宝能够配合检查视力对发现弱视很有帮助,2岁就可以慢慢教宝宝查视力,一般到3岁就比较准确了。斜视性弱视要观察有无对眼,妈妈在宝宝愿意配合时,可观察宝宝注视手电光时,双眼角膜映光点是否在角膜(俗话黑眼仁)中央,对眼不一定就是斜视,最好请专科大夫鉴别。
门诊经常能看到孩子十几岁或者更大,学校体检发现单眼视力很差,到医院检查为弱视,这就是屈光参差性弱视最应引起警惕的地方,因为单眼视力好,平时并不表现出明显异常,等发现为时己晚。
中华眼科学会对弱视的诊断标准是:对不同年龄儿童采用不同视力标准,如3岁以下儿童正常视力参考值下限为0.5,4?5岁为0.6,6?7岁为0.7,如果幼儿视力低于同龄儿童正常视力下限,双眼相差不足2行,有未发现弱视危险因素应密切观察,不宜草率诊断弱视。
年龄因素对治疗弱视非常关键,要强调在幼年时期开始治疗,年龄越小,疗效越高,因为在幼年期经正确的治疗后,黄斑区功能仍能恢复。12岁以上治疗的难度就加大。
矫正弱视要趁早儿童早期检查可以预防弱视,对己经产生的弱视可以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恢复。年龄因素对治疗弱视非常关键,要强调在幼年时期开始治疗,年龄越小,疗效越高,因为在幼年期经正确的治疗后,黄斑区功能仍能恢复。12岁以上治疗的难度就加大。此外,不同病因所引起的弱视后果是各不相同的。斜视性、屈光参差性及屈光不正性弱视,经过及时治疗,或正确的矫正视力,后果是较好的。而形觉剥夺性及先天性弱视,后果则较差。
治疗的目的之一是提高视力,更重要的是建立双眼立体视觉。专科大夫会制定有效的治疗计划,配眼镜、遮盖、辅助训练等。小儿眼科学中,弱视治疗是最耗时间的困难工作之一,但一旦成功是获益最大的工作。所以也需要家长和患儿全力配合,家长应该从思想上重视并有耐心坚持,年龄偏大的儿童更要抓紧时机,坚持治疗至关重要,对于治疗期间儿童的心理安慰要及时有效,做好心理疏导。譬如:戴眼罩可能会怕小朋友笑话,妈妈要讲清道理,甚至让小朋友进入角色扮演动画中的英雄人物,主动配合。
定期重新散瞳验光,调整度数。弱视儿童处于发育期,两眼的屈光度随年龄的增长也发生变化,所以不能一副眼镜一直戴下去不换。”
有关弱视的几个关键点1.什么年龄是最佳治疗期?弱视治疗的最佳时期是在视觉发育期的1?5岁。而且弱视的治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持久战,学龄前儿童有更多的时间配合治疗,上学后某些治疗会因为学习受到影响,往往给治疗带来困难而影响疗效。一般儿童13岁以后,视功能己发育完善,这个年龄再治疗,视力就不容易提高,精细的立体视觉更无法建立。
2.为什么检查弱视必须散瞳验光?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家长对给孩子散瞳验光很不解,其实检查弱视与检查斜视一样,也必须散瞳验光,目的是检查出准确的屈光度数以及矫正视力,只有这样才能判定是否存在弱视,才能配出合适的眼镜,而戴合适的眼镜也是关系到弱视治疗效果的重要条件。
对于调节力很强的13岁以下儿童,应用阿托品眼膏(水),其他散瞳药不适宜弱视儿童使用。阿托品散瞳期间,个别儿童可有颜面发红,甚至低热现象,这属正常反应,不必中途停药,散瞳验光后即可停药,如反应过强则为阿托品中毒,医院处理。由于散瞳后眼内进光量增大出现怕光,调节麻痹会引起视近物不清,这些症状是暂时的,一般停药后15?20天瞳孔即可恢复。所以对于学龄儿童散瞳验光时间最好安排在寒、暑假期间,以免影响学习。
3.治疗弱视为什么要戴镜?前面己提到弱视者多伴有屈光不正,检查弱视一定要散瞳验光,目的是准确地验出实际屈光度,才能配出合适的眼镜。而弱视只有在戴眼镜矫正屈光不正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弱视训练,让清晰的物像反复刺激视网膜黄斑部,提高视觉敏感度,才有可能提高视力,所以治疗弱视必须戴镜。
4.弱视儿童戴镜要注意什么?眼镜配好后一定要坚持佩戴,不可间断。初戴治疗弱视眼镜视力并不提高多少,甚至有的戴眼镜后
视力反而下降,尤其是中高度远视眼镜,这些是正常的情况。戴镜需要一段适应过程,只要坚持戴镜,视力一定会逐渐提高。
定期重新散瞳验光,调整度数。弱视儿童处于发育期,两眼的屈光度随年龄的增长也发生变化,所以不能一副眼镜一直戴下去不换。一般4岁以下儿童每半年散瞳重新验光一次,4岁以上儿童每一年散瞳验光一次,如果屈光度变化比较快的可以间隔时间短点,每次根据屈光度的变化和弱视、斜视矫正的情况,决定是否重新换镜。
5.弱视儿童戴上眼镜还能摘下来吗?大部分弱视儿童的眼镜,长大后都可以摘掉。这是因为弱视儿童的屈光不正以远视为多见,而随着弱视儿童年龄的增长,眼球的发育,远视度数会逐渐降低,眼镜片的度数也会减小,视力逐渐恢复正常,眼镜就摘掉了。当然,治愈的弱视儿童如在发育期间不注意用眼卫生,而引起近视,那又需配戴近视眼镜了。
弱视儿童中也有需要终身戴镜的,这只占少数。这类弱视多合并有+6.00D以上的高度远视,±2.00D以上的散光,即使年龄增长,眼球发育也代偿不了严重的屈光异常,成人后仍需戴镜矫正视力。在儿童期弱视得到及时治疗,视力能够矫正的这类眼睛,虽然成人仍需戴镜,但比年幼时未矫治,成年后想配镜却配不上要好得多。
6.弱视治疗多久才能见效?根据中华医学会、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组年9月制定的弱视治疗疗效评价标准为:
无效:包括视力退步、不变或仅提高一行者;
进步:视力增进二行及二行以上者;
基本痊愈:视力恢复到多0.9者;
痊愈:经过3年随访,视力保持正常者。
(注:若有条件,可同时接受其他视功能训练,以求完全恢复双眼单视功能。)
目前,国内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弱视,总治愈率约为80%左右,建立立体视者达81.07%。弱视治疗的见效时间与弱视种类、年龄、轻重、治疗方法及配合治疗程度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治疗6个月无效者,可以认为效果不佳。
7.弱视治愈后如何防止复发?为了防止弱视的复发,应注意以下几点:
视力恢复后还有屈光不正的要继续坚持戴眼镜,弱视训练要逐步减少时间和次数。
视力正常后3个月到半年复查1次,直至追踪复诊3年彻底治愈为止。
如果发现弱视眼视力下降,可重新遮盖健眼,弱视眼仍能提高到原来的水平。
专家介绍焦永红
医院眼肌科主任医师,科研处处长
副教授,眼科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小儿眼科斜视专业近20年,经过系统和完整的专业培养,对本专业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独到的经验。年起在导师赵堪兴教授指导下,医院影像中心的密切配合下,在国内最早将现代影像学技术用于眼球运动神经的近全程显示。拓展MRI技术在斜视专业的临床诊断、预后评价、及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促进斜视学从症状学诊断逐步向病因学诊断发展,为复杂性斜视“个体化”诊疗提供重要依据。对低龄儿童眼部异常的早期发现极为重要,因为婴幼儿非常容易因为屈光间质混浊、未经矫正的屈光不正、斜视和其他影响视觉成像质量的疾病而导致终生性的中心视力损失。作为视力保健代表参加全国儿童保健技术规范的修订工作,主要围绕在0-6岁儿童的视力筛查标准的重新制订,注重视力发育规律,正确考虑年龄因素影响。重视低龄儿童眼部异常的早期发现。
结合临床工作,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一,眼球运动异常的多模态磁共振诊断研究。拓展现代影像技术在眼球运动异常相关眼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实用性。二,先天性颅神经异常支配疾病致病基因的鉴定及神经分子机制研究。研究课题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年度规划项目和北京自然基金等多项基金资助。
发表学术论文近20余篇,SCI论文10篇,特殊类型斜视的影像学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是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学科骨干。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委员,国际斜视学会会员。
来源:《生活与健康》
责任编辑:吴菁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nanzhongtai.com/lbbbzl/2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