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价值的传播者,一路同行,一起成长
北京登记有非典后遗症患者约人;民间调查显示80%因病离岗,60%家庭变故
12月23日,张金萍坐在自己的家中。多数时候她愿意闷在家里。
12月23日下午,医院病房,非典后遗症患者们坐在一起聊天。话题触及“未来”,她们面色忧伤。
骨坏死、肺纤维化、抑郁,几乎是非典后遗症患者的普遍状态。这个群体一直未进入公众视野,直到国际残疾日后央视“新闻1+1”报道:他们活得艰辛。
长期以来,非典后遗症患者生活在疾病折磨和心理忧患中,他们生活在封闭的小圈子里。
几年来,政府也做了诸多努力,包括定点免费治疗及进行生活补助。但“非典后”依然对未来恐惧,他们担心疾病的发展,担心丧失生活能力,而因“非典后”具家族性特征,他们也担心谁来照顾患病的家人……
他们还在想着办法,找寻着过得更好的希望。
暗夜的酒馆很安静,几杯下去,酒精的作用让方渤有些漂浮。
9月28日,这个患有股骨头坏死、肺纤维化的中年人,试图猜想如没有非典后遗症,他现在会过着怎样一种生活。许多的镜头在他脑海里放大。
回忆和猜想让他不安、焦躁。他砸碎了酒瓶,用玻璃片儿,朝着脑门戳了下去……
医院等待手术(右肩肱骨头清创)的方渤,脑门上有个明显的疤痕。
“群”里其他人听说了方渤自残的事,没有太多惊讶,几年过来,他们都深刻体会过这种绝望的感受。
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非典后遗症患者。
重新成为病人
作为“死里逃生”的非典患者,方渤一度“沉醉”,直到半年后腿疼症状出现
六年前,年的北京,被非典包围。
方渤是成功突围的人。
患了非典的方渤,医院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当年6月,治愈出院。
门诊楼上大幅祝贺患者康复的标语、家属手捧鲜花感谢医护人员,这样的画面,至今深印在方渤脑海里。
那段时间,他是媒体的“宠儿”。作为“被成功治愈的非典病患”,他还上了王志采访的“面对面”。
时至今日,自豪感还时不时会在语气等细节中显现。
从视频资料看,当时的他显得年轻、健康。他甚至有些侠义:听说治愈者的血清对研究有帮助,他拉着全家人去捐。他还签署了协议,死后捐献眼角膜及遗体。
“那个时间段里,我是名人,活过来了,总想回馈。”方渤回忆说。
变化出现在半年后。
半年后,他感觉腿疼,呼吸不畅,去医院一查,发现是因激素过量使用而导致的非典后遗症。
方渤很快发现自己不是个体。年北京市政府对非典治愈者进行筛查,登记注册,这群人自发聚集了起来。方渤认识了张金萍等病友。
有症状共性的“群”
股骨头坏死、肺纤维化以及抑郁症,是他们这个群体的“共性”
张金萍的遭遇,如同方渤故事的重演。
年5月8日,张金萍出院。她现在回忆认为,那可能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死里逃生,心存感激。但这种幸福,只持续了两天。
两天后,疾病重新袭来。她先是眼睛干涩,视力退化,随后出现了呼吸急促的问题,心脑血管也出现问题。
自此之后,她开始因各种医院。后来北新桥六院的医生提醒说,不会是非典后遗症吧?去照一个核磁。
“有症状的一查一个准,都是骨坏死。”方渤说。他目睹了不少非典康复者被确诊股骨头坏死的过程。
“非典后”的群体,其他人的经历与张金萍大同小异。
目前北京市登记在册的非典后遗症患者约人,包括章玮、杨志霞、李朝东、李桂菊、王春秀、边幻云……
他们自身有不同症状,但有两样共同,一是股骨头坏死———实心的圆球变成中空,稍微有压力,即使是人的重量,也会让骨头无法支撑而塌陷;二是肺纤维化,炎症导致肺部肿胀,成为一个布满伤疤的气球,外壁厚重,没有弹性,收缩困难,导致呼吸不畅。
其实他们还有个共同症状:心理问题。“抑郁症”、“狂躁症”等字眼频频出现在“非典后”健康检查报告中。
50岁的章玮就被疾病所带来的心理阴影缠绕。他说至今不敢乘坐小区电梯,因为电梯布满非典时喷洒消毒水留下的白斑。
因为疾病的存在,隐性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生活变成封闭的圈
健康的失去,以及随之而来的问题,让他们封闭在“非典后”的圈里,不敢也不愿出去
张金萍住在东四十条的胡同里,周围人口稠密、高耸的楼房,让大片阴影始终在胡同停留。在张金萍低矮、潮湿的小屋里,是望不到天的。
■如果觉得不错,欢迎点赞或分享到朋友圈!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henanzhongtai.com/bbbzlyy/4893.html